在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China in Africa”的学术课程,为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搭建起独特平台。15名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汇聚于此,构成一幅微缩却生动的多元文化图景。武汉学院访学团的学子们,在全英文学习环境中,历经语言适应、跨文化协作与学术表达的多重试炼,实现从“听懂”到“敢开口”到"自信展示"的显著蜕变,展现出扎实学习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

课程首日,Sanusha Naidu教授以“中非合作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为主题开讲。当“FOCAC(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学术术语,与巴西同学的葡式卷舌音、南非同学的本土俚语交织碰撞,预设的语言储备瞬间显得力不从心。不同于中国教师的语速,搭配丰富学术表达,让“教育援助”“技术合作”等概念,在多元口音的演绎下,立体却又模糊,学员笔记上的关键词,很快被问号填满 。
课程初期,全英文授课与多元学员构成,给中国学子双重考验。课堂上,专业术语密集输出,叠加各地土口音,让部分武汉学院访学团学员在“听懂”和“跟上”环节遇阻;小组讨论时,面对巴西学员的活跃表达、德国学员的批判性提问,中国学子因顾虑表述精准度,多呈观望状态,互动参与度亟待提升。为破局,学员自发构建课前预习机制,围绕“中非贸易”“文化融合”等核心议题,整理英文术语库;课中以速记方式抓取关键论点;课后主动对接巴西及其他国家同学,复盘课堂内容,在反复交流里,逐步适配语言节奏,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追问”的转变 。
课程中期,实践环节聚焦开普敦唐人街,为理论学习注入现实维度。学员们走进广东籍侨胞经营的中餐馆调研,借中英文访谈,探寻店铺运营模式、当地华人社区生态,以及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路径。这场实践,让中国学子深刻领悟:语言不只是知识传递媒介,更是文化对话的关键纽带。
课程收官日,主题Presentation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关键场域。中国学子围绕教育、环境等主题汇报,以中非教育、环境等合作项目等为切口,通过数据对比、案例分析,系统阐释教育交流对中非关系的支撑作用。汇报时,学员们用流畅英文串联观点,结合课堂所学从容回应,展现清晰思辨力与表达自信。据悉,为筹备汇报,中国学子与国际学员开展三轮小组演练,逐句打磨表述、模拟问答场景,充分展现了中国学子的风采。

此次南非暑期访学,武汉学院学子在深化对“China in Africa”议题认知的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完成从“适应规则”到“主导表达”的成长跨越。跨文化环境锤炼出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自信,为其未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筑牢根基,也成为暑期学校项目中亮眼的成长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