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工作人员
  • 合作交流
    新闻动态
    交流项目
  • 海外学习
    留学项目
    留学信息
  • 来华留学
    招生
    规章制度
    校园生活
    联系方式
    报名申请表
  • 国际视点
  •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学院邮箱
  •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 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视点 >正文

    国际理解教育(三)——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文华    摄影:    编辑: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审核:李莹莹    时间:2023-02-28     浏览: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所体现,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高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虽然当时的教育和现在大有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平等、和谐、包容”的思想是一致的。我国学界长期对国际理解教育保持密切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比较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宣布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中国教育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国际理解教育开始进入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研究初期我国学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认识明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影响,强调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合作,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达到世界长久和平的目标。

    2、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目的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在国家政策文本中明确提出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这标志着国际理解教育正式进入国家政策范围。《纲要》第十六章48条规定:“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该阶段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政策是在教育国际化的语境中定位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3、丰富国际理解教育内涵

    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际理解”素养在“责任担当”素养条目下,正式体现在六大素养体系中。对该素养的具体解释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至此我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其中融合了思考全球责任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目前,随着中国教育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践,国际理解教育在培养中国发展所亟需的国际化人才方面,其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