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工作人员
  • 合作交流
    新闻动态
    交流项目
  • 海外学习
    留学项目
    留学信息
  • 来华留学
    招生
    规章制度
    校园生活
    联系方式
    报名申请表
  • 国际视点
  •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学院邮箱
  •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 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分享 >教师分享

    赴新加坡、港澳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作者:王莉娟    摄影:    编辑: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审核:李莹莹    时间:2024-10-28     浏览:

      



    一、学习目的及期许

    我是管理学院的王莉娟,一名怀揣着教育热情的普通教师,很荣幸今年能够参加武汉学院组织的暑期赴新加坡、港澳的培训交流活动,虽然这仅仅是一次为期两周的短暂旅程,但它却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印记。

    此次培训,我们踏足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培训的内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高校建设与管理的精髓、教育改革的最新趋势、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为我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体验。

    这些天,通过亲身体验新加坡与港澳地区独特的教育环境与文化氛围,了解不同教育体制下的成功经验与挑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还激发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深刻思考与创新灵感。我深感震撼于这些地区教育体系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它们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激发。同时,我也意识到,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学习过程及体会

    (一)新加坡学习之旅

    新加坡,作为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进行了学习交流,课余时间还进行了企业参访和城市考察。

    NTU国立教育学院的黄俊松副院长开启了我们的第一场学习,他以新加坡高校教师为例,向我们展示了新加坡当前最新的教学科研发展前沿,介绍了新加坡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方式路径、教育创新制度和科研发展规划。

    在互动环节,黄教授肯定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和价值,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们都要积极使用。不过,为了规避学生偷懒,学生使用ChatGPT需要做说明,告诉教师在哪些地方使用了ChatGPT,ChatGPT对我此次作业和任务的帮助是什么或者让学生口头表述他所完成的内容,用以判断学生是否真的思考和参与。

    针对高校教育教学与科研改革的未来方向,黄教授提出了四点宝贵建议:一是教师应精准定位,优化科研方向,避免盲目跟风,确保研究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二是推动跨学科研究合作,发挥团队协同效应,共同攻克科学难题,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力;三是强化科研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实现科研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四是深化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互动,让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需求引领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聂友彦副教授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与教学4.0”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她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任务导向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聂教授深刻剖析了任务导向式教学,这一模式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积极验证,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与乐趣。她强调,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非单纯的知识容器。

    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聂教授通过生动的任务导向式教学案例,展现了学生如何在短短两小时内,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挑战性问题解决及实践应用等环节,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飞跃。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团队协调性,更彰显了批判性思维的力量——学生敢于质疑理论,勇于探索未知,这正是新时代教育所追求的。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搭便车”现象,聂教授提出了具体而实用的解决策略:明确任务分工、记录个人贡献(包括优点与期许)、强调沟通协作与责任共担。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积极互动与有效合作,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最后,谈到如何使用ChatGPT?什么情况能用?什么情况不能用?她说道”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去变革教育,不能封杀ChatGPT,而是要去合理运用,老师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去使用,但是要申明,老师也要合理设置考核的标准。”

    洪化清教授则非常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并在其“教育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实践”的主题讲座中,精准地指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数字化变革道路上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问题。他强调,当前存在的问题不仅限于硬件投入的盲目与教学配置的忽视,更涉及到业务与教学的失衡、系统集成的不足、课程资源的冗余与重复建设等深层次矛盾。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化转型中的实际困境,如教师数字化教学技能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数字教学资源的匮乏、硬件设施投入的局限、考核方式的僵化以及数字化教学质量标准与信息安全保护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洪教授依托南洋理工大学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重塑未来数字化“教”与“学”的宏伟蓝图与实施路径。他认为,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时统计与分析、集成管理、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以及资源共享,实现技术促进学习效能的最大化。这一过程中,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尤为关键,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广协作式学习、实施翻转课堂、强化团队导向式学习等,旨在构建更加灵活、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生态系统。洪教授进一步强调,智慧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智慧教室的数量、教学软件的堆砌或学生抬头率的简单记录,而在于这些数字化手段是否真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此,他倡导引入学习诊断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的学习测评方式,利用先进的学习分析工具,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绘制精准的个人化学习者画像。这不仅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更能够指导他们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育教学的精准施策与个性化服务。

    肖金喜教授关于新加坡多元文化的介绍让我们对新加坡这个国家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不仅介绍了新加坡的国家来历、多元种族及其文化特色,还介绍了新加坡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和新加坡文化融合的政策与具体做法,以及文化融合对促进新加坡人才和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母语是传承价值观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通道,英语是为了让新加坡能够与世界更好的接轨。此外,“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更是让新加坡的年轻人更有家的感觉,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轻松的解决住房问题。为了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新加坡的住房分配策略是每栋楼内住户比例与新加坡人口构成比例一致。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的项目负责人Jenny SHENG老师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人才培养制度与市场就业情况,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学生培养与就业特色等。SMU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方位的研讨室教学模式与小班化教育,这种教学模式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与个性化的指导。更令人瞩目的是,学校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国际视野,更为学生创造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宝贵机会。学生的就业非常好,平均月薪高达2.5万人民币的就业数据,彰显了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高度竞争力。这一成就的背后,是SMU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从在校期间参与的行业讨论会,让学生有机会与业界精英面对面交流,汲取宝贵经验;到本地及海外实习项目的广泛提供,鼓励学生跨领域探索,积累实战经验;再到专业职业生涯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助力学生精准定位职业方向,完善求职材料,从容应对面试挑战。

    此外,我们还在TusStar启迪之星和华为AI实验室参观交流,听取了启迪之星王飞副总经理和华为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介绍并参观了企业。深刻感受到企业和高校该如何更好的实现校企合作。通过参观了URA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到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绿色环保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此次参观不仅让我们对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精细度叹为观止,更被其独特的垂直绿化项目深深吸引,这一创新举措无疑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港澳学习之旅

    从新加坡转战至香港和澳门,我感受到了另一番教育风景。此次主要访问了香港都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都会大学的关清平教授为我们做了“学术素质保障机制”专题讲座,他强调该校也是一所应用型科技大学,并且和武汉学院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希望能和老师们近距离的深入交流。如何体现“应用型”办学特色?香港都会大学的经验尤为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首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其次,积极开展应用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再者,将实习项目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此外,还积极探索与境外高校的课程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扩大学生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保障课程质量”?原来是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外评,面对高昂的外评费用,香港都会大学灵活调整策略,转而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内部质量标准来确保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考试的质量,进而保障学生的学术成果与毕业资格的真实性与含金量。通过“不达标则降级”的严格管理措施,既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也是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质量坚守的体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律与自我提升。

    “如何看待实习薪资?”香港都会大学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向企业付费以换取实习机会,并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力提升与职业准备,而非单纯的经济报酬。这种理念的转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实习挑战,提高实习效果。同时,学校也需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与关怀,确保实习经历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在应对ChatGPT等AI工具的挑战上,香港都会大学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们强调明确使用场景、规范使用方法的重要性,并通过学生当面陈述、亲自表达等方式来判断作业或论文的真实性。此外,还教育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合理使用AI工具,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些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应对AI时代教育挑战的有益参考。

    李锦昌博士就“教育学的数码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他指出了未来的学习趋势和上课模式都要发生改变。未来,面授课程的主导地位或将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远距离学习的蓬勃兴起,学生群体也日益多元化,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且每位学生都渴望着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无疑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挑战。他还提出了“短期课程”与“微证书”等概念,鼓励按需学习、灵活学习,倡导“life-learning”理念,即学习应贯穿个人生命的始终,无论是初入职场还是在职深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无缝对接。对于教师而言,这不仅是挑战,更是自我提升的契机。李博士强调,持续的专业进修是教师适应数码化转型、保持教学能力的关键。唯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也是一所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校园依山傍海,绿树成荫,非常漂亮。老师为我们做了“AI工作学与时并进”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科技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变革。让“让AI为我工作”的理念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切实助力我们优化教学流程,AI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从智能命题、课堂辅助、自动评分到个性化语言学习指南,每一项应用都彰显了AI技术为教育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率。她强调“现在并不是AI淘汰人类,而是懂得用AI 工具的人淘汰不懂运用AI工具的人”。此外,我们还对国内几大知名大语言模型如“文心一言”、“Kimi”、“讯飞星火”、“通义千问”及“智谱清言”等有了初步了解,这些模型虽已展现出强大潜力,但目前多为通用版本。讲师展望未来,指出专为教育界定制的大语言模型将更能贴合教学需求,推动教育智能化迈向新高度。同时,她也理性地分析了AI在教育领域应用相较于商业实践的滞后现象,指出这背后部分原因在于资源投入。目前,虽有许多免费且高效的AI工具可供使用,但它们在情感教育等人文层面的局限性依然明显,这提醒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仍需保持人性关怀,亲自参与并引导学生的情感成长。

    澳门理工大学是此次学习的最后一站,它是一所综合性的公立大学,也是一所科研和教学并重的大学。该校的吕开颜博士为我们分享了“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以澳门理工大学为例”精彩讲座,并和老师们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吕博士自豪地介绍,澳门理工大学不仅是澳门首所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等学府,更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三获“亚太教育质量奖”的院校,这些殊荣无疑是对学校卓越办学理念和持续创新实践的最好诠释。在交流中,几个关键问题尤其引人深思: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澳门理工大学通过实施全面而严谨的课程评估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该体系融合了国际专家团队的深邃洞察与本土专家的务实反馈,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谈及“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吕博士指出,学校通过积极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学子,自然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无需刻意营造,国际化氛围便油然而生。此外,澳门理工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深耕细作,其人文社会科学版于2023年荣耀入选“CSSCI”,彰显了学校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非凡成就。针对我们关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吕博士透露,学校采取了一种既尊重又促进成长的方式——通过预告性的听课安排,结合期中或期末的随机抽选,对教师进行评教。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评价并不直接关联于其他考核标准,而是旨在通过建设性意见帮助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总结与启示

    此次暑期的新加坡与港澳之行,无疑是一次启迪智慧、拓宽视野的宝贵经历。在这段旅程中,我不仅亲身体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的独特魅力与卓越成果,更在深入交流与观察中,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方向及路径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我将把所学所得带回学校,积极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借鉴新加坡与港澳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办学定位,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注重课程的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性,引入更多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与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争取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二,推广研讨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禁锢,课堂积极融入研讨式、启发式、任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探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合理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与指导。

    第三,推进数字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合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便捷的学习途径。作为一名教师,也要积极学习各种数字化的教学工具,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泼”。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强化“产教研”三方融合,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行业讨论会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与市场需求,培养其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探索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与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与局限,开创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