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工作人员
  • 合作交流
    新闻动态
    交流项目
  • 海外学习
    留学项目
    留学信息
  • 来华留学
    招生
    规章制度
    校园生活
    联系方式
    报名申请表
  • 国际视点
  •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学院邮箱
  •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 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分享 >教师分享

    跨越国界的教育智慧:新、港、澳访学对教学改革路径的启迪与反思

    作者:刘明静    摄影:    编辑: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审核:卢江滨    时间:2024-10-28     浏览:

      

    在全球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内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武汉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坚持“走出去”战略,通过国际访学与交流,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今年暑期,我有幸参与了为期14天的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教育访学之旅,深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澳门理工大学等六所知名学府,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分别位列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八与十五,其教育成就与经验尤为值得借鉴。这次旅行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碰撞。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分享此次访学的感悟与反思。

    一、科研引领:创新驱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学习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研在推动教育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黄俊松教授的讲座以新加坡顶尖大学的科研发展为例,为我们揭示了科研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他指出,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为教育强国,离不开其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新加坡政府将科研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制定一系列科研政策和发展战略,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联系,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强调科研成果在各个领域的实践转化,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并且通过高校科研中心与教育部的密切合作形成紧密的科研——实践——政策协作关系,以优势互补使其研究能够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种科研引领的教育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新加坡的各高校通过设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科研机会。在这里,科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内的活动,而是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这种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在国内,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与教学之间往往存在脱节现象。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而忽视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转化。这不仅导致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以科研引领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

    二、教学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

    在新加坡和香港、澳门的高校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贯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聂友彦教授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与教学4.0》的讲座,让我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中,我看到了许多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例如,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PBL)、团队导向学习等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教与学的变革。为实现从“学习的科学”到“科学的学习”的转变,他们以“少教多学”教育国策为指导,以翻转课堂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即以学习和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实现教与学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教多学”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传统课堂填鸭式的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会学生如何更新知识,点燃求知欲,特别是培养终身学习热忱,用科学的方式培养未来的学生。

    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我深受启发。在国内高校中,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

    在新加坡的访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多元文化融合对教育创新的重要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实验室副主任肖金喜教授的讲座让我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新加坡的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文化特性以及新加坡政府为国家文化融合而实施的具体政策和做法。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文化融合的成功经验不仅为该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在新加坡的各高校中,我看到了多元文化融合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新加坡的高校注重引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优质课程和资源;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来拓展视野和增进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他们积极营造包容、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创新模式让我深感震撼。在国内高校中,虽然我们也在努力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存在障碍;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关注和考虑等。因此,我认为在加强跨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在教育中的深入实践和创新发展方面,新加坡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加坡、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中,这一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新加坡南洋理工和国立大学普遍采用智能学习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学生精准画像,帮助教师真正读懂学生,进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和虚拟实习中,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和探索。此外,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AI Tutor)和自动化测评工具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更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革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洪化青教授《教育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实践》讲座,让我收获最大。我深刻感受到了目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讲座中他首先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和行动方向。然后他结合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具体实践情况,提纲挈领提出中国各地方院校在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硬件投入盲目、课程资源冗余、案例研究与实践脱节等,均是我们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的障碍。同时,洪教授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集成管理、完善学习诊断技术、推动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等,都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最后,洪教授以新加坡顶尖高校数字化转型为例特别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心应始终放在教学层面,即学校运用的数字化教学手段是否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习者学习成效。目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学习空间的三元融合,发挥数据作为着力点,助力教与学迈向智能化,构建新型的学习生态体系。并且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与前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割裂,而是紧密联系,是基于前期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升级和进阶。

    当然,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带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诸如此类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这些理念和创新应用让我深刻感受到数字技术对于教育转型的巨大潜力。在国内,我们同样需要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学习平台、建设虚拟实验室、开发数字化教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结语

    此次新、港、澳访学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风采,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所感融入教学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改革路径,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同行交流分享,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