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工作人员
  • 合作交流
    新闻动态
    交流项目
  • 海外学习
    留学项目
    留学信息
  • 来华留学
    招生
    规章制度
    校园生活
    联系方式
    报名申请表
  • 国际视点
  •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学院邮箱
  •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 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分享 >教师分享

    研有所思 学有所获--记新港澳访学之旅

    作者:杨茜    摄影:    编辑: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审核:李莹莹    时间:2024-10-28     浏览:

      


    一.初至 We Bring People Together

    713日凌晨我们一行27人,于深夜往赤道的方向飞去。晚安,武汉。早安,Singapore.飞机在夜色中飞行,从舷窗向下俯视一片灯光,呈现一派生气。清晨落地,偌大的樟宜机场十分静谧,休息区有着舒适的沙发椅,供旅途劳累的旅客使用,可见其非常注重旅客的体验感。走出机场,整洁的街道,花园城市实至名归。新加坡虽然整体面积不大,但植物覆盖率却很高。漫步在街上,随处可见的垂直绿化,入眼即是绿意盎然的景色,偶尔能闻到植物的气息以及淡淡的花香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有许多林立的高楼。这些楼宇大部分都是智能建筑,设计新颖,气势恢宏;而居民区,大多底层架空,形成开发空间,充分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这些高楼大厦的背后,体现了新加坡人的风水意识和聪明智慧。

     

     

     

     

     

     

     

     

     

     

     



    二、狮城印象-What a Smart Nation

    初识新加坡,是在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前身为市区城建局展示廊,馆内展示了新加坡从开埠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城市空间与绿地开发、保存古建筑遗迹等方面的规划。栩栩如生的市中心规划沙盘模型是展览馆中很吸引人的看点,此外还有声光演示介绍了新加坡主要的名胜古迹——新加坡河、乌节路以及滨海湾和Bras Basah-Bugis的新规划。在这里,我们看到新加坡独立后作为一个都市国家,在上下水、交通、通讯、老城改造等各方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印象最深的除了展馆,还有暑期各个访学团的向导,偶尔插肩,也可以从overhear中体会到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我想,这种印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新加坡精神。在参观结束,向导说道“未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新加坡将继续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不过无论如何,很肯定的是我们必须坚守新加坡精神的特点,持开放态度、多元文化和拥有民族自决精神”。她说,新加坡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人们还需继续努力,因为建设国家、书写新加坡故事的工作将永无止尽。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在港口条件以及对外贸易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从莱佛士登陆新加坡这个小岛国,开埠设立自由贸易港,到如今已经腾飞的新加坡,这一段崎岖的历史已经走过了200余年。新加坡,a smart nation to live, work and play

     

    三、研学名校-Leading global universities shaping the future

     

    研学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国立是新加坡的最高学府。2024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新加坡国立大学QS排名第8位。它拥有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00名学生,学生的多元化背景和都市化的环境造就了国大三个校园丰富的学习与生活氛围。新国立建筑物的布局依山的走势而设,与环境和谐共生。校园内绿化丰富,拥有宽敞的草坪、湖泊和优美的景观。参观了新国大的校园,在某种意义上,就理解了为何其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新国大的校园建设时保留了很多自然的景观,把对自然的干涉降到了最低。除了中央图书馆,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食堂,就分布在学院的旁边,各个学院的宿舍也都分布在学院的附近,非常方便学生上课和生活。校园内有很多黄色天花板的连廊,这是连接各个不同学院的,因此,如果你愿意多走一点路,在新国大校园里,完全不用担心被雨淋和日晒。最重要的是,在新国大校园里,看到最多的不是各种办公楼办公室,而是学习室和各种活动室。到处都可以看到条件舒适室内的、室外的学习室。各种舞蹈室、攀岩设施、游泳池等娱乐、活动设施也非常齐全。真正体现了大学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的思想。

     

    新国立的两天时间里,共有两位教授向我们授课。迎面而来的挑战便是几乎全英文的教学和交流,教授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时而放缓速度,询问我们是否理解,并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惑。在新国立,我们聆听了来自南洋理工教育学院的黄俊松博士带来的题为“高校科研能力发展与科研项目申请”的讲座。教授讲授的内容是基于自己在该领域内的建树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从基础概念讲起,扩充深入的案例、问答、互动,形式非常灵活。授课形式则以交流沟通为主,鼓励学生有问题随时讨论,进行即时互动交流探讨。我们被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几人围成一桌,不仅听着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课,还要多次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并接纳他人的想法,在黄教授的讲授中,我们理清了国立教育学院与新加坡教育部、南大的三角关系,深刻体会到NIE在学习科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对全球学术的重大影响,了解到NIE(国立教育学院)推进科研的有效举措以及拓展教师潜能方面的科研努力。这场讲座也为在场的武汉学院教师们今后的科研规划指明了道路,启发我们努力探寻科研战略与自身教育研究的交汇点。

    在新国立,教育学院的聂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与教育4.0”的专场讲座。在聂教授的讲座中,我们了解到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从“机器工业文明”时代跨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教育也即将从3.0时代迈进4.0时代。由于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智本”将代替“知本”,“学力”将重于“学历”,教育目标正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信息的主要载体及传播工具由书籍让渡给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或移动智能终端。教学方式正从“纯线下”转向“线上”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其组织形式也从单一的“他组织”(如传统学校)向“他组织”与“自组织”(如学习社群)相结合转变。AI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已来。让我们颇为震撼的是新 国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反应速度。当和我们还在思考如何应对Chat GPT带来的挑战时,聂教授所教授的“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综合评价已使用chatGPT完成。学生的课程作业要求必须使用Chat GPT辅助撰写,只需注明如何polish课程论文,标注课程论文中的哪些部分有AI参与,以动态化过程记录课程论文的每一稿即可。与AI共舞,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研学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矗立在这里的另一座象牙塔,南洋理工大学。这里的建筑风格让人惊异而叹服,置身其中,仿佛是在不断刷新自己对创意的认知,或错落,或简约,有一时如误闯森林般的讨论厅。也有游览艺术馆般的“双眼皮”建筑,最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Lee Wee Nam Library图书馆。东南亚天气的炎热在我进入这座闻名遐迩的图书馆的一瞬间消失无踪。穿行于南洋理工大学的Lee Wee Nam Library,我抬眼便能看见中医疑难杂症的书籍,风湿哮喘,针灸古草,瞬间亲近了不少。在图书馆看到了语言学家胡壮麟的《语言学导论》,单单一本书,却仿佛确证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与你兴趣相投,志同道合,在看不见的天地间为同一件事低头钻研,默默尝试。我想,当年建造南洋理工大学的富有的华人们也想在这片土地上汇聚一方热忱,让人类知识的瑰宝们得以再多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吧。其实,岂止是这一个分支呢,在阳光与星空之下,政治,经济,语言,数学,地质,医学,法律,每一个人都不会孤独的奋斗在自己的桌前,地球上总有人在世界的某一个图书馆,某一个实验室,某一张同样的小桌前,与你怀着相同的志向,想要明白同一个问题的答案。

     

    在南大,洪化请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从理念到实践”的专题讲座。洪教授首先介绍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近几年的整体发展情况,尤其是南洋理工大学如何通过改善教学硬件环境、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他提出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计能力,尤其是要通过学习科学和学习数据的支持,对学生进行区别化、分层次的教学;同时,教育部、学校也需要提供信息化教学的环境支持和政策支持。洪教授结合新加坡的语料库建设项目和李光前医学院的在线教学管理系统,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技术追踪学生对在线学习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并及时向学生和教师提出反馈与建议,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洪教授表示,未来信息技术将会跟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自动分析等技术更好地结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改变教学设计与实践,真正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本次讲座的内容受到在场教师的广泛好评,大家表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实践对于自己改进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讲座结束,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法”“利用技术对学生学习追踪的效果”等问题,和洪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四、香港-Vibrant-Diverse-Bustling

    此次出境访学的第二站是香港。大概是从小对香港投射了很多想象,影视、粤语歌、港风时尚持续不断地为这座城市赋予语言、注解与光环,于是它意味着光怪陆离、应有尽有;意味着滚滚红尘的流金岁月;意味着依然课件的武侠与江湖。直到落地港中文,脑海里的王家卫、吴宇森、陈可辛,怎么也无法把那些画面和眼前的这座城,这所大学联系在一起。是的,博文约礼--港中文。在港中文,我们聆听了一场关于AI时代与教育革命的讲座。这场讲座因聚焦AI给教育带来的挑战,让在场的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数字化变革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但在讲座后的讨论中,我们一致认为“革命”与“改革”这两个词大相径庭,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前者全盘否定过去,大破大立,期待发生断代性的彻底变化。就像拆掉旧房造新房一样,后者是吸收和保留传统中的精华部分,逐步融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教育工作者虽然不会消失、教师群体不会整体淘汰,但在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我们应热情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但绝不应空喊“革命”口号,而自身停滞不前。

     

    在港岛的几天,用足迹丈量了大街小巷。港岛城市很久,但运行有序、精密复杂,有一种历经繁华之后不显山露水的老钱感,加之人群、文化、语言的差别,都给我们一种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异域感。正当我“生活在别处”时,旺角、油麻地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小马路,则冒着亲切熟悉的烈火烹油的气息。天后庙旁保存完好的岭南特色楼群,上海街、宁波街、南京街又让我看见两岸,南与北,此与彼之中中华传统的紧密连接。直到去太平山顶的那个午后,我们一行三人在中环转巴士误入了证券交易所,电影中的交易所大屏撞了满怀,西装革履的中环精英,让人不禁感叹,香港,有小市井的烟火气,也有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破旧的建筑、五颜六色的霓虹招牌,卫生欠缺的巷尾,西装革履的中环,都是香港精神的肥沃土壤。这就是香港啊!

    五、澳门-归途

    此行最后一站是澳门理工大学。来自澳门理工大学的吕开颜博士以澳门理工大为例讲述了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他的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坚持“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方针,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下是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一是办学规模扩大:与十年前相比,澳门高校的注册学生人数和教职员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等教育课程数量也有所增加,毛入学率大幅上升,表明澳门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二是制度及办学条件优化:澳门大学搬迁至横琴新校区,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此外,特区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了高等教育的制度条件。三是学术科研水平提升:澳门高校在中药质量研究、集成电路、智能城市物联网、月球与行星科学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学科,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澳门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多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受到国际认可。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澳门高等教育的传承文化与全面发展:澳门特区政府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入学生学习及成长中,确保爱国爱澳优良传统得以传承。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教育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一天的夜晚,我们步行去了渔人码头,夜色下的渔人码头,飘着雾气与色彩的灯光。其实这十天的旅途很短,短到还来不及细细走完新港澳名胜,但某种意义上又足够长,至少足以沉淀自己。

    细数这次访学之旅的收获,除了知识的汲取,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学术自由,探索精神,活力交流,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学术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关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思考之旅。新港澳是一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热土,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科技创新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些都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怀揣着对学校的感激与敬意,为武汉学院的发展提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