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工作人员
  • 合作交流
    新闻动态
    交流项目
  • 海外学习
    留学项目
    留学信息
  • 来华留学
    招生
    规章制度
    校园生活
    联系方式
    报名申请表
  • 国际视点
  •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学院邮箱
  •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 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视点 >正文

    民办高校国际化模式探究

    作者:卢江滨、李莹莹    摄影:    编辑:李莹莹    审核:李莹莹    时间:2021-09-14     浏览:

      

    民办高校在确定了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和总体目标后,正确选择国际化的模式与路径至关重要。各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环境、办学资源,结合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如部分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现的”逆全球化”、“去中国化”思维等),研究确定在此背景下国际化战略规划,并依此制定自身的国际化模式和路径。

    一、当前民办高校国际化现状分析

    中国民办高校主动参与国际化起步较晚,普遍存在发展理念不清、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战略管理队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国际化项目规模小和模式单一等问题。虽然有些民办高校开展了一批出国预科项目、联合培养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此类项目中绝大部分的国(境)外合作大学办学水平较低且项目的营利性目的极强,项目整体运行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此类项目实质是对本校学生资源的二次开发,背离了国际化的初衷。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办高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存在认识误区。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初期,为快速融入国际化发展浪潮,采取了由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来推动优秀师生等国际化要素跨境流动的举措。受此影响,民办高校误认为国际化必须有大量经费投入且仅限于精英人才的流动,使得民办高校对国际化“望而生畏”。

    二是民办高校对人才培养与国际化的关系认识不足。社会上,特别是身处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认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以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就业市场,没有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同时,受社会普遍认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如同类公办高校,造成民办高校师生怀疑走国际化道路的可行性。这些认识错误地将办学类型的不同与是否可以国际化混为一谈,将国际化误认为是培养精英的专利。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同时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基层应用型管理人才和一线技术人员,而后者正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尽管应用型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目标是一致的。

    三是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绝大部分都为营利性质,且普遍借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即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此治理结构下,一方面投资方对学校董事会和高管团队的决策有很强的导向性,使得高管团队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考虑学校的营利因素。另一方面董事会对高管团队的工作评估会更关注于经济状况、招生指标完成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等可量化、显示度强的工作。而对于学校国际化这类着眼长远、久久为功,需要情怀的“良心活”,往往会重视不够,致使学校高管团队对国际化精力投入不足,甚至偏废,束之高阁。

    四是民办高校人才保障体系的“先天不足”对国际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由民办高校、教师个人和政府机构等共同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民办高校“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的特点,造成教师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流动性较大,人才队伍不稳定,致使学校亦不注重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缺乏教师支撑的国际化发展,自然会成为一句空话,无法落实开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模式类型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是历史、文化、体制、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模式各有千秋,即使是同一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学界从不同角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一)根据参与国际化的态度不同,可分为主动型国际化和被动型国际化。主动型国际化采取主动的国际化策略,并确定国际化理念、政策措施、重点领域、方式方法;而被动型国际化则被动跟随国际化发展潮流或在外力胁迫下被动采取国际化发展模式。

    (二)根据其资源输送方向不同,可分为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内向型国际化是以输入资源(教育项目、机构、课程)和输出人才与教育消费者等国际化活动或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而外向型国际化则以输出资源(项目与机构、教育管理者与师资)和输入学生等国际化活动或形式为其主要特征。

    (三)根据国际化活动发生地不同,可分为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和跨境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Cross-Border)。在地国际化是旨在提升本地师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而开展国际教育活动的模式,跨境国际化是以国际化要素跨国流动为核心的国际化模式。

    三、民办高校自身国际化模式甄选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以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综合考虑民办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维度、能获得的内外部资源(生源质量、经费投入、师资水平等)、和面临的国内外办学环境等因素(如新冠肺炎全球疫情等),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上述各类型的囯际化模式虽有其借鉴意义,但不可生搬硬套,因为这些模式未充分考虑到中国民办高校国际化面临的现状,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根据民办高校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不同,国际化可分为内涵型国际化和外延型国际化。内涵型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是利用国际化手段提升教育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育人能力的提升,它以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为主导,辅以交流项目和课外活动,并将国际化发展理念融入学校的主要功能。外延型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是通过推进国际化要素向外的流通,实现旨在为学校创建品牌,扩大学校的国内外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改善学校办学外部环境等目标。它的核心以推动国际化要素向外流通为主导,并以开展项目的跨国实施和文凭的互授与联授以及来华留学国际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应本着重点提升办学内涵的国际化理念,针对办学质量急需提升的现状,采取以内涵型国际化为主体,内涵型国际化和外延型国际化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在实施中,内涵型和外延型之间的具体协调关系可由各校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政策安排。

    这种将国际化内化成育人能力的内涵型国际化和外延型国际化相互融合、促进的模式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它既与民办高等教育当下所处的维度相锲合,又不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虽然各民办高校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各有不同,国际化模式也会各有特色,但是,以内涵型国际化为主体,内涵型国际化和外延型国际化相互促进的模式应该将成为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各民办高校可以参照这种思路,形成自身的国际化模式与路径。

    中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尚存不小差距,目前,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问题涉及面广,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解决,部分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及社会认知的转变。笔者在此文中对中国民办高校国际化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和师生们共同讨论,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